北京科技新闻网移动版

主页 > 热点新闻 >

315记者成卧底公司二把手 卧底记者的法律风险不容忽视

3·15晚会调查记者“老K”曾为揭露某二手汽车交易平台欺骗消费者的问题,卧底到内部做销售。

为拿到核心资料和证据,他“一着急一努力”,便从销售做到了高管。不仅工资水涨船高,手下还多了十几个小弟。这下总导演开始“不放心”了,每天打电话嘘寒问暖,生怕卧底“叛变”……

315记者成卧底公司二把手 卧底记者的法律风险不容忽视

315记者成卧底公司二把手 卧底记者的法律风险不容忽视

当然有了这个身份,开展工作就顺风顺水,可以拿到很多内部资料。最后要不是总导演和他说还有比这家公司待遇更好的公司等着他去卧底,他才不想回来呢。

网友评论

315记者成卧底公司二把手 卧底记者的法律风险不容忽视

延伸阅读: 卧底记者的法律风险

2015年因为一则“记者卧底替考组织参加高考曝光跨省团伙”的新闻,又多了一份法律适用上的纠结。  

违规者,受到应有惩罚。这也是人生考场的法则。但笔者特别注意到另一个信息:当日卧底记者已成功进入江西南昌一高考考场,参加了语文科目考试。卧底记者在考试结束前5分钟被监考老师注意到,考完后被带走,见了主考官巡视员后,卧底记者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并提醒赶快抓人。  

这种体验式报道,因其采访深入、报道拥有全景视角,而对调查记者拥有独特的魅力。于新闻品质而言,它却有天生的缺陷:记者所报道的违法、违规行为,有可能与自己的行为存在某种因果关系。  

这种因果关系,这种堪比谍战片的情节,除了为该记者赢得大量读者的赞叹外,还因失去了客观性而带来了法律上的风险。  

记者卧底行为的法律依据,笔者只翻到新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一条的规定: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时候,经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可以由有关人员隐匿其身份实施侦查。但是,不得诱使他人犯罪,不得采用可能危害公共安全或者发生重大人身危险的方法。  

这条规定既给记者卧底犯罪集团提供了法律途径,也提出了严格的限定条件。之所以做出如此规定,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防止侦查权滥用。  

这也是全球很多国家的通行做法。比如德国议会在1922年就在刑事诉讼法中,增设了卧底警探条款。现行的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还专门保留了一条相关规定。该法典第110条a《密探》规定,如果有充足的事实迹象表明实行了符合下列条件的重大犯罪行为,可以使用密探查明犯罪事实:1.在毒品、武器非法交易、伪造货币或公章的领域内;2.在国家安全领域内(《法院组织法》第74条a、第120条);3.常业性或习惯性地实行的;4.犯罪集团或其他有组织犯罪成员实行的。   同时,该法典对使用密探的限定条件也极为严格:只有在用其他方法查明犯罪事实无望成功或者太过困难时才准许使用密探。犯罪特别的严重性使得利用密探成为必要,并且其他处分无望成功时,也可使用密探。此外,在程序上,还有一系列规定,比如,只有在取得检察院同意后才应准许使用密探,密探的侦查范围和所获信息使用有特定限制,任务结束之后,要为密探身份保密,等等。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专门辟出一节讲全民法治观念问题。《决定》提出,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媒体作为社会重要的监督力量和社会活动主体,有责任在履行监督之职的同时,以身作则,“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网评:戳穿修车猫腻,不能光靠记者“卧底”

铛、铛、铛……在维修车间,,一名4S店员工抄起铁锤,将一辆送修汽车原本完好的水箱框架砸坏才停下,拍照后才示意维修技师拆解定损。“每个车都砸,要不然你哪挣钱去啊。”2020年9月下旬,记者先后应聘进入两家知名汽车品牌的4S店卧底暗访,发现了诸多乱象。(2020年10月19日新华网

又见记者卧底,又见熟悉的监督模式。记者通过应聘的方式打入4S店“内部”,发现了4S店的“商业秘密”,戳穿了汽车维修的坑人套路。实际上,在手机维修、家电维修等领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先弄坏再修理、偷换零件等问题,汽车维修保养中的乱象大都属于维修行业的通病,其实质都是薅消费者的“羊毛”,甚至还薅保险公司的“羊毛”,不但扰乱了汽车维保市场秩序,甚至还可能涉嫌犯罪。

记者卧底暗访的精神可嘉,也卓有成效,我们应该感谢记者的付出。但戳穿修车侵权猫腻,不能光靠记者“卧底”。记者所发现的种种问题,对于4S店或汽车维修行业而言是乱象,对消保维权机制、保险管理机制而言,则意味着漏洞和不足。

针对记者发现的问题线索,市场监管部门、保险机构等应该全面深刻反思,用更高质量的履职,举一反三地查找问题,进一步健全相关监督机制,规范汽车维修保养行为,积极维护消费者权益,维护保险市场秩序。

当然,汽车维修的不少问题都具有隐蔽性、专业性,发现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记者能做到的,拥有更多资源、更强能力的市场监管部门、保险机构等更有理由做到。

在餐饮领域有“明厨亮灶”机制,满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对经营者形成了倒逼规范效应。有些手机维修商也向消费者开通了后台维修监控系统,让维修处在消费者眼皮子底下,处在一种透明环境中。显然,相关部门也可借鉴上述经验,要求汽车维修商对车辆维修保养过程进行全程视频监控,并向监管部门、消保组织、保险机构、消费者等开放监控通道。这样,很多汽车维修保养的猫腻就失去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监管部门也可安排或聘雇人员对汽车维修商进行卧底调查,或者鼓励维修商内部员工积极举报。同时,保险机构应该加强对验损过程、修理或更换部件的检审把关,堵住“先砸后修或先砸后换”的骗保漏洞。

(责任编辑:北京IT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