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行业资讯_互联网资讯_电商资讯

最早连载金庸小说的杂志《武林》:曾月销350万份(2)

栏目: 热点新闻 来源:跌IE 时间:2019-01-08

但让人感到失落的是,《武林》上的《射雕》只连载了四回,自创刊起8个月后,戛然而止。关于停更原因,有人说是版权问题,也有人说,是收到了相关部门禁止转载的通知。但无法否认的是,《武林》首登金庸小说之举,就...

但让人感到失落的是,《武林》上的《射雕》只连载了四回,自创刊起8个月后,戛然而止。关于停更原因,有人说是版权问题,也有人说,是收到了相关部门禁止转载的通知。但无法否认的是,《武林》首登金庸小说之举,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窗,让人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

此后,新华书店就有了单行本的整套《射雕英雄传》,上下两册,40块钱,王云心里滴着血、咬牙购得,当时他的工资才一个月30多块,用两个通宵全书看完;阿骀“逼”父亲买来了海峡出版社的《射雕》合订本,如获至宝,心满意足。

此时,播着香港武打片的录像厅已遍地出现,租书铺子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正版、盗版武侠小说扑面而来,学生们或租、或买,相互借阅,一本书不一定从头看起,错序组接,连成回忆。

武侠小说长达十年的热潮开启。

习武热

1980年代,与“武侠热”并驾齐驱的,是“武术热”。

1982年,电影《少林寺》上映,轰动一时。影片带火了李连杰,也随即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习武热。王云记得,《少林寺》《霍元甲》等武打影视类作品引进内地后,一时间,运动场上人头攒动,喜爱练武或体育锻炼的人们起早贪黑,武术器械成为家家户户的必备品。

当时,全国范围内,武术馆、武术站数目过万,各种形式的辅导站、教拳点不计其数。有些武术社原计划招收学员120名,前来报名者多达1200多人,年龄最大的80 岁,最小的6岁。各地坚持参加武术活动的人数达6000万。

作为国内最早的武术杂志,《武林》自然不会错过这场大潮,借着东风,风头更劲。

对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志强来说,对《武林》杂志印象最深的,是1983年的一期,封面是当年一部“爆款”武侠片《武林志》的男主角——北京武术队教练李俊峰。在他印象中,《武林》把“电影和武术比赛、武术明星结合起来”,“是中国最早推出武术明星的一个杂志”。

除了紧跟风潮,《武林》自创刊起,就刊登着各类拳术的特点、套路、实战应用等武术精华,对于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成为武学宗师的人来说,《武林》就是本必须研读的宝典。

“可以不买,但没有没看过的。”阿骀回忆当时的情景,去邻居家时,总能看到对方在翻这本杂志,“假模假样学擒拿,把我喊过来(教我),别人抓住你的肩膀了,然后,你的手扣在这个位置,基本都是照《武林》杂志学的。

1980年代中期,广州外国语学院(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成立了一个名为广袤园武术协会的学生团体。一次和武协早期骨干的交流中,梁伟明得知,“他们就是看的《武林》所刊登的套路自己学的,没有任何老师教他们”,然后,“一代一代传下去”。

在民众习武热情高涨的时代,《武林》开发的一些拳谱函授教材销量能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份,刊登的拳击手套、护服、刀枪剑戟等武术器械广告种类繁多。

1983年,《武林》的月度销量冲上350万册的巅峰,在《武林》创刊两周年特辑中,写有:截至1983年6月,总印数达三千三百多万册。

在“武术热”潮涌的时代,《武林》既是推动者,也是受益者。而这一切,又是在国家政策进一步支持的大背景下展开:1982年年底,国家体委召开了首次全国武术会议,提出要“大力开展群众性武术活动”,允许“民间武术馆传艺授武”;1983年起,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全面展开,历时3年,共编写拳械录651万字,录制近400小时的录像;80年代,《全国武术散手规则》出台、全国性对抗项目(武术散手)表演赛举行……

在那个武术蓬勃发展的时代,《武林》还有两项创举:1985年,在看到传统太极拳诸多精华要义失传后,梁伟明和杨氏太极拳名家陈龙骧商议,组织一次全国太极拳名家研讨会,研讨太极拳拳理拳法,继承发展太极拳文化。1986年年底,首届太极拳名家研讨会在四川成都举行,五派太极拳代表人物参加,百余人出席,这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全国太极拳各派高手的首次聚首。1988年,在首届基础上,第二届研讨会在广州举行,除了理论探讨,还增加了太极推手、散手演示环节,还原武术本真,影响巨大。

退隐江湖

整个80年代,都是《武林》的黄金期,及至中后段,杂志依然坐拥月200万份的销量,收割着庞大的读者群。

到了90年代初,《武林》销量下降至百万份,之后,下滑愈加明显,50万份也难以保障。2000年后,更加式微,风光不再。2006年,《武林》宣布停刊。

谈及停刊原因,梁伟明说,一方面,是由于杂志有两个主管单位,在办刊理念、管理体制、利益分配上一直有着冲突、矛盾,办刊过程中,编辑部归属、部门人员、主管领导等也几经变动,难以协同。另一方面,进入90年代后,人们娱乐、消遣的方式愈加丰富,武术在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日渐减少,作为一本武术类专业刊物,生存空间变小在所难免。

《武林》是时代的产物。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浪潮,踏准了时代发展的节拍,也最终因为跟不上这个变化太快的时代而走向终点。

巅峰期,《武林》有着广州、上海、南京三个印点。它的读者除了普通民众、武术名家,还有杨成武、程子华等几位老将军。梁伟明说,那时候,他每个月都会给几位老将军寄杂志,还有一份寄给时任中国科协办公室主任邓楠,邓楠再将杂志转交给另一位读者——邓小平。

“邓楠后来传来消息,说当时我们寄的刊物,(邓小平)每期都会去看。我们高兴得不得了。”梁伟明回忆说。

包慧玲记得,当年《武林》最辉煌时,杂志账户上的现金有一百多万,而其时工资水平也不过每月百余块。让她记忆犹新的,还有两个小细节:记者出去采访,火车票难买,一出示《武林》编辑部证明,问题解决;在深圳采访全国第六届运动会武术项目期间,遇上塞车,采访车牌子一挂,就能先走。

1995年,由于科普出版社广州分社撤销,武林编辑部划归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年,包慧玲按照要求,工作调动,离开了《武林》,供职出版社其他部门,如今,也已退休。梁伟明在《武林》停刊后,主办一份名为《中国功夫》的双月刊杂志,四处奔忙。而武林更早期的创办者有的调离从事其他岗位,有的则也已离世。

总结当初《武林》成功的原因,梁伟明认为,杂志占了天时地利人和,恰逢武术解禁,恰巧是第一份武术类杂志,又恰好顺应了当时人们渴望了解武术方面信息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