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行业资讯_互联网资讯_电商资讯

年轻人为什么不炒股

栏目: 热点新闻 来源:南华网 时间:2015-01-13

南华早报网1月13日电/ 周一中青报有篇文章,引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统计年鉴的数据,称2010年以来,以85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A股账户持有人新增数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2013年,30岁以下自然人A股账户数量为2091.87万户,较2010年的2766.66万户下降了24.39%,占持...

        南华早报网1月13日电/    周一中青报有篇文章,引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统计年鉴的数据,称2010年以来,以85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A股账户持有人新增数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2013年,30岁以下自然人A股账户数量为2091.87万户,较2010年的2766.66万户下降了24.39%,占持有账户总量的比例,也从21.12%下滑至16.15%。

        文章还引述了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手机腾讯网和民意中国网,对12327人进行的一项调查。调查显示,在还不是股民的受访者中,有45.1%的人近期有进入股市的打算,54.9%的人明确表示不打算进入股市。受访者中,90后占33.9%,80后占32.5%。

        根据这些数据就说年轻人不炒股在逻辑上是有瑕疵的。一则我们并没有看到2014年的数据。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国股市开始疯涨。2014年全年,沪指年涨幅52.87%,深成指年涨幅35.62%,“牛”冠全球。赚钱效应的吸引下,多少年轻人跑步进场?统计数据还不可得。但是现在就下结论说年轻人不炒股未免草率。二则在调查中有45.1%的人说近期有进入股市的打算。注意,他们不仅有打算进入股市,而且是“近期”就进入。45%这样的比例难道很低吗?

        赚钱效应如磁铁一般吸引着所有人,不论年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熊市痛心疾首、发誓再也不碰股票之后,行情好了又卷土重来,追涨杀跌,全然忘了当初的誓言。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僵尸”账户从熊市的休眠状态醒来,在股市大涨之后跃跃欲试。这就是为什么那些不太了解时事、没有多少金融知识的人或努力学习或闭眼去搏,不管是可转债还是分级基金,多复杂的概念都难不倒他们。利益的诱惑如此强大,即便冷静深刻如财经专栏作家吴晓波,也先要洗一把冷水脸,然后才能写下《我为什么从来不炒股》的文章。

        年轻人自然也很难置身于追求财富的欲念之外。如果一定要找出他们与年长者的不同之处,那么最重要的就是他们如今拥有比前辈更多的投资理财选择。

        我所在的小区门口上周新开了一家金融公司的店铺,与某股份制银行的社区支行比邻而居。新开的店铺打出横幅,承诺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为14%,进店有礼,礼品包括洗衣机、度假游产品等,出手阔绰,与当初银行开张送毛巾、鸡蛋、洗衣粉不可同日而语。而银行的电子屏幕上赫然打着“存款利息一浮到顶”和“拒绝非法集资”,处于防御态势。金融公司叫板传统银行,银行之间竞争日趋激烈,这在十年之前还是难以想象的,如今却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金融选择。

        在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的时代,年轻人还有很多互联网金融选择。点击手机屏幕,就可以完成在P2P公司网上放贷,或者购买网络理财产品。甚至,可以以类似众筹的方式参与电影的投资,支持偶像的作品,在购票和观影等方面享受投资人的优先权。由于互联网金融天然的具有面向互联网大众的特点,这些理财产品的投资门槛一般都很低,尤其适合工作时间不长、积蓄不多的年轻人。

        与股票相比,这些理财产品并不复杂。违约的事情虽然时有发生,但是有时候有第三方兜底。比如在去年年底,深圳本地人气颇高的票据理财平台中汇在线发布公告,称“无法提现”,涉及投资者数千人,金额超过两亿元。事后新浪微财富对通过其平台销售的中汇产品进行偿付,使投资者免于损失。而对于股市的风险,大多数人都记忆犹新。谁来为你的亏损买单?长达七年的熊市本身就是一场经典的投资者风险教育。

        中青报的调查称,对于受访者想要进入股市的原因,排在首位的是“想赚大钱”(30.7%),其次是“股市是不错的投资渠道”(19.5%)。其他还有:“想积累金融经验”、“身边人都在炒”、“有闲钱”、“年轻人敢冒险”等。

        至于受访者不想进入股市的原因,排在首位的是“股市不健康”(33.4%),其次是“身边炒股的人亏的多”(23.9%)。其他还有:“没有资金”、“风险太高”、“有更好的投资渠道”、“没时间”等。

        股市对年轻人未来的吸引力就要看是哪种力量战胜另一种力量。希望制度建设能让股市变得健康起来,让更多的人因为“股市是个不错的投资渠道”而进入股市,而不仅仅是被“想赚大钱”的欲望所驱使。

        作者蔡雪君是CFA特许金融分析师,《南华早报》前资深记者。江南人士,现居帝都。拥有微信自媒体“金社区精准传媒”,时不时讲点理财的事儿。